您好,欢迎来到西北坡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动态   >  学习柏坡  >  西柏坡精神
1949,进京路上话“赶考”
来源:西柏坡干部学院 发布时间:2021-04-13

1949年3月23日清晨,在西柏坡村,毛润之等走向由十多辆吉普车组成的车队,一同离开了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踏上进京“赶考”之路。

离开西柏坡之前,毛润之虽然只睡了四五个小时,精神却矍铄。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润之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赴京建立新中国,提出“赶考”命题

1949年3月23日,毛润之、朱德、刘、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央机关和人民军人总部人员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前,随行人员已经全部收拾齐整,而毛润之却一点都不着急,他依然安坐在那张旧躺椅上看书。最后他对工作人员说:既然大家都准备好了,咱们就走吧,不过你要把这本书给我带着。工作人员赶紧把这本书收在自己随身的书包里,这本书就是《甲申三百年祭》。

出了西柏坡,毛润之又和大家谈起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他说:“这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

当车辆到达涿州时,毛润之再一次提到“不做李自成”。他语重心长地说:“历史上的教训应当注意,我们进了北平,决不做李自成,将来也决不可以学刘备。干革命决不可以感情用事,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是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每个同志都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但如果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和亲戚朋友、为了自己的小家庭和老战友、老同学以及小团体的私利,我们每个人是万万不可以感情用事的。”

润之又对大家讲:“我们就要进城了,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们也要认真教育后代人,要认真汲取历史和前辈人的教训;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事情要留有充分的余地,莫感情用事,”

此时的毛润之不仅想到了老对手蒋介石,更想到了300多年前那个仅存了42天的大顺王朝。毛润之用中国古代读书人进京赶考改变命运的历史来比喻这次赴京建立新中国,提出了“赶考”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是以毛润之为首的党人在面对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下,经过长时间思考而提出的。 对于毛润之来讲,李自成是一个农民起义的英雄,但更是一面鉴古知今的镜子。

“不做李自成”,离开西柏坡前后的高频词

在即将撤离西柏坡、进驻北平的日子里,注意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他语重心长地对中央机关工作人员说:“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润之还经常与身边工作人员聊起李自成。有一天下午,警卫员李二亭陪毛润之在村边散步,毛润之有意识地问李二亭进了北平城想干点什么。李二亭说:进了北平,我得给家里写封信,让家里也高兴高兴,然后再看看皇帝住的金銮殿、太后住过的万寿山,如果有时间我要把北平城逛个遍。毛润之说:我们进驻北平城,决不会像李自成“只住十八天”,我们住下来就永远不走了。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进城”的问题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可在临进北平的时候,在毛润之的直接倡导下,中直机关又开展了一次“不做李自成”的专题教育。毛润之把中直机关各部、委、办的负责人叫来,对大家说:我们要进北平了,希望大家一定要做好准备。我说的准备不是收拾盆盆罐罐,是思想准备。要告诉每一个干部和战士,我们进北平不是去享福,决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

回顾和梳理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离开西柏坡前后的一个月里,毛润之十多次提到“不做李自成”,从中可以体味到熟读历史的毛润之对李自成成败的总结,思想深远,意义重大。

《甲申三百年祭》,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

润之对李自成的关注,由来已久。

1929年12月,毛润之曾借鉴李自成“流寇主义”的教训,强调工农红军必须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否则有生存不下去的危险。

1942年,毛润之在延安读了李自成后裔李健侯所著章回体小说《永昌演义》,专门致信李鼎铭(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对书中的观点进行点评,并表示让李鼎铭邀作者到延安一叙。

在延安时期毛润之对“李自成”一次关注则是在1944年。194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这一年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在史学界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应。

站在1944年,上溯300年即1644年,也是甲申年,那年,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相继消亡,一是明王朝,另一个则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王朝。明王朝的覆灭,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则是在取得各方面胜利的情况下,刚刚建立即宣告败亡。这段历史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基于对历史的思索,郭沫若以诗人的情怀和历史学家的严谨,撰写了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经驻重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审阅,1944年3月19日至22日在《新华日报》上分四期进行连载。

当时,经过全民抗战,正处于胜利的前夜。1943年,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公开宣扬一个主义、一个政党和一个领袖,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蒋介石在书中搬出明王朝灭亡的事例,为其独裁理论作论证。

郭沫若的文章发表后,蒋介石立刻感到了文章有所指,马上组织人员对郭沫若的文章进行围攻。1944年3月24日,为蒋介石执笔《中国之命运》的台湾地区党中宣部副部长陶希圣在《中央日报》发表社论《纠正一种思想》,指责郭沫若“为匪张目”“将明之亡国的历史影射当时的时局”。随后,台湾地区党喉舌《中央日报》又连续发表社论,高调宣扬不能“听其谬种流传”,指名道姓要“共同纠正这一种思想,毫不姑息,毫不放松”。早已背叛革命队伍的叶青在《政治月刊》上发表专论,并主编《关于<甲申三百年祭>及其他》一书,攻击郭沫若“把已成为历史陈迹的三百年前的甲申,从故纸堆里抽取出来”“回味甲申,暗示新亡国的危机。这种回味宣传,不过是应用联想的心理手段,来引起国人的悲观情绪”……可以说,郭沫若的文章击中了台湾地区党的要害。

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实现长久执政

《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遭到台湾地区党围攻的同时,也引起了在延安的毛润之的高度重视。在读了《甲申三百年祭》后不久,1944年4月,毛润之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学习和时局》报告时,特别提到了郭沫若的这篇文章。他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受到毛润之的如此重视呢?文章中讲到了明朝的灭亡根本原因是因为其统治者脱离了人民群众、早已失掉了民心,而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在初期也经历多次失败,李自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采纳了当时谋士李岩的主张“取天下以人心为本”。李自成开始减免粮税,当时大街小巷都流传着“迎闯王,不纳粮”的顺口溜,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但是为什么在进京之后,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就迅速灭亡了呢?根本原因就是失去了民心。其次,这篇文章还警示着作为执政者要不断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以防止腐败堕落。从李自成起义成功和失败的历史中,不难看出作为起义军的带领者李自成,打江山时期能够身体力行严肃军纪军法,但是进京之后,李自成却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每天宫里都是一派歌舞升平、贪图享乐的景象,辛苦打下的江山就这样在自己手中毁于一旦。这个历史教训要使全党同志引为鉴戒。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执政能力水平,才能抵御各方面的诱惑,实现长久执政。

是年11月,毛润之在六届七中全会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期间再次致函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赶考”远未结束,我们仍在路上

在西柏坡时期,我们党就对筹建新中国做了方方面面的探索工作,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初步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形成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制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我们党也面临着筹建新中国的重大任务。今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党该怎样执政?如何执政?这些重大问题都摆在了面前。

1948 年 12 月,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虽还在进行,但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经确定。刘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讲话时说:现在革命形势发展太快,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现在不是怕太慢了,而是怕太快了……唐太宗曾与魏徵争论过一个问题:创业难呢,还是守成难呢?历史上从来有这个问题。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台湾地区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有点理由。

怎样才能防治腐败?毛润之实际上给出了答案:一条是兢兢业业、永不骄傲;一条是民主新路、民督政府。这两条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教育自律和制度他律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进京前,毛润之不仅给高级干部们讲,还让他们给大家讲。军队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传达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着重讲了有关进城的事,防止资产阶级思想腐蚀、防止骄傲自满等问题;中央外事组王炳南讲了外交政策;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安子文讲了干部问题,他特别解释了毛润之的这几句话:我们进北平以后,马上要建立我们的国家,有许多重要工作要做,很多人要在政府里当官。但是,不管当多大的官,或分管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人民的公仆。如果当了官要享受,那就和李自成差不多了。我们党人一定要艰苦奋斗。

进入北平后,再次指示全党要继续认真学习政治、城市政策、文化知识,而重点是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文件,深入领会毛润之关于“进京赶考”的指示精神。毛润之本人也随时关心着身边工作人员的学习。

“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润之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赶考”,远未结束。党领导的这场考试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



联系人:龚老师

电话: 17334311520 

地址: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